在前期訓練的時候,有注意到這個學生的肩膀力量,比起其他肌群相對弱很多,所以肩膀的部份一直帶他穩定地做小幅度漸進。今天肩推終於正式入門到 20 kg,第一組結束的時候他說: 『第一下跟第四下感覺差好多喔!第一下時覺得自己可以做八下,但第四下就覺得好想只做三下。』
想到另一個學生曾說過:『教練!我覺得你好厲害!你開課表抓的疲勞程度比我們自己抓還準。』 在《The System》一書裡有這麼一段: 訓練的藝術性在於……很多問題不見得有明顯、絕對的答案,而你必須將各種變數納入考量……在肌力與體能的領域,這需要花時間去發展、去琢磨。在藝術性與科學間的平衡,區別了卓越與平庸。* * 註:青山個人翻譯,原文見後述。 就像馬拉松的漢森(Hansons)課表對訓練量與疲勞控管的設計便堪稱藝術,所謂課表設計絕對不是僅僅把各個肌群、各種動作模式排進去,什麼強度適合幾組幾下,或是最隨便的 3-5 組 8-12 下而已。即便不討論到週期化(periodization)的規劃,課表設計也有很多值得細調的地方。新動作的高強度跟熟練動作的高強度,參數的調整方式跟考量就會不同,這些細微的調整決定了一個課表可以帶學生進步多久。 例如最近一個回來放鬆的學生分享說他深蹲 1RM 達到 155 kg 了。他之前 1RM 在 120 kg 卡很久,去年上了一年的課,今年忙唸書自己練。一年多的時間,超越了原本動彈不得的紀錄將近 30%。這一方面是動作模式修正的成果,讓動作變得輕鬆有效;另一方面則是課表提供了進步的空間,將體能上升/回復的潛力解放出來。 我在這邊用了「回復」這個字眼,有上過我的【肌力訓練課表設計】的學生應該都還記得,進步的窗口取決於刺激與回復的門檻,而這些門檻會因程度而改變,良好的課表設計可以將這個窗口最大化。 《The System: Soviet Periodization Adapted for the American Strength Coach》原文: The art of coaching is saying to yourself, “We need to squat; we know that is important.” The question now is, “Should we front squat, back squat, or split-squat? What weight should we start with? How many sets and reps? How can I best teach this movement?” |
【服務與課程】
【文章分類】
全部
【月份封存】
四月 2025
免責聲明:
本網站提供的資訊,並非對一般情况或任何個別人士或病人個案的醫學建議、診斷或治療,亦不應取代專業醫學建議、診斷或治療。 如有醫療需求請諮詢醫療專業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