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為何青山這邊選擇比較和緩的柔性手法呢? 首先,先聲明一點就是,柔性手法跟剛性手法都有效,柔性手法的優點在於破壞性小,剛性手法的優點在於同樣時間內的處理上限高。 再來手法的剛柔與力道和節奏有關,與使用的部位無關,使用手肘不一定是剛性手法。 運動按摩與訓練運動按摩的本意是幫助運動員做訓練,以運動員可能一週練六天、甚至一天兩練的情況來說,運動按摩其實不適合採用破壞性過高的手法。 理想的運動按摩,是幫助你恢復,不是增加你恢復的負擔;應該是你早上練完、按摩,中午吃飯、午睡,下午或晚上進行第二次訓練可以輕鬆地活蹦亂跳,運動表現比沒按更好。 很多人會想像運動員運動量大、身體可能比較緊,以為運動按摩就是力道重的按摩,這是錯誤的,按完全身痠痛的狀態其實並不適合運動按摩;頂多賽季結束做大放鬆,才有需要用比較長的時間處理到這種程度。 輕度的破壞可以透過局部發炎增加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的數量,幫助膠原纖維重新排列 [Jooyoung Kim et al. (2017)];過多的破壞則會產生較多的傷痕組織,長期導致更頑固的沾黏。 運動按摩的起源:瑞典式按摩運動按摩從瑞典式按摩發展而來,瑞典式按摩是無痛的柔性手法。運動按摩的手法雖然比瑞典式按摩重,但應該要在破壞少的情況下達到理想的放鬆效果。 我自己在教運動按摩手法也是強調從瑞典式按摩開始練手感。早期不論瑞典式按摩或運動按摩的理論基礎都是操作肌肉,近年因筋膜的概念普及,加入筋膜的操作以後,運動按摩其實更應該採用柔性的手法。 運動按摩與筋膜的特性
黏彈性需要柔性手法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是保鮮膜和手機的塑膠保護貼。把保護貼單獨拿起來拉一拉,傳統的保護貼(PET)的彈性較低,曲面螢幕常用的水凝膜(TPU)則有一定的彈性(延展性)。水凝膜的質地跟筋膜就比較像,只是筋膜的彈性、形變的寬容度更高。 在貼膜時,常會使用包著絨布的刮板,這可以幫使用者的力道做緩衝,相當於柔性的手法,有氣泡再慢慢刮;反之如果用刮痧刀或筋膜刀,以坊間常見比較粗魯的方式去刮,保護貼一不小心就形變到壞掉。 題外話,儘管現階段對於筋膜刀的研究,是有一定效果但仍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 [Nazari et al. (2019)],良好的筋膜刀操作,頂多因血液循環上升而產生局部的微微發紅,不應該紅腫或是出痧。用筋膜刀刮出痧就是在刮痧,我用湯匙也可以刮出痧。 筋膜流派的手法偏向此外以我個人進修過的幾個筋膜手法系統來說,解剖列車作者 Tom Myers 的放鬆手法和 Til Luchau 的高級筋膜技術,包含他們的共同老師 Ida Rolf 的羅夫按摩,都是偏向柔性的手法。 如果講名字沒概念的話,用手法的學費來看,單一一個系統底下的手法學一學,大概要十幾二十萬;比較進階比較貴的筋膜手法大多偏向柔性手法。 柔性手法的缺點柔性手法的最大缺點其實是要求感受度。 一些比較誇張的個案:
這類的個案用柔性手法按的結果就是,按的當下沒感覺,按完也沒感覺(廢話,剛性手法按了都沒感覺了)。 但基本上有按鬆去比較前後活動度的差異是看的出來的,只是對於感受度比較差的個案,需要佔用時間去紀錄做前後的比較,讓個案用眼睛看到才能提高個案的信心,不然個案沒感覺只會覺得沒效。 剛性手法的好處再來談剛性的手法,剛性的介入最極端就是手術切開,例如五十肩患者透過手術將纖維化的組織切開,以恢復受限的活動度。 一般非侵入性的剛性手法常會使用指節、尺骨、手肘、筋膜刀等等,配合力道和節奏的調整來節省時間。(但再一次強調,這些部位或工具也可以用在柔性手法。) 剛性手法的好處在於同樣時間內的處理上限高,所以在缺少活動、身體僵硬的族群裡面,可以達到比較高的活動度。 剛性手法需要訓練做配套💧 圖片出處:
📜 相關研究:
|
【服務與課程】
【文章分類】
全部
【月份封存】
四月 2025
免責聲明:
本網站提供的資訊,並非對一般情况或任何個別人士或病人個案的醫學建議、診斷或治療,亦不應取代專業醫學建議、診斷或治療。 如有醫療需求請諮詢醫療專業人士。 |